摘要:Moleskine纸模动画/米兰家具展上最棒的五个装置/Bjarke Ingels当选《时代》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美国部分大学禁止聚苯乙烯材料/世界地球日:秩序的星球/空间与回响
【本文为建筑创作ArchiCreation采用稿件,请勿转载】
Moleskine纸模动画
首先让我们用一段Moleskine新发布的广告庆祝《权力的游戏》第六季回归!
这段几秒钟的短视频用7600个纸制零件逐帧拍摄而成。另外我这里目前正在漫天飞雪,很适合端着热茶看剧。
米兰家具展上最棒的五个装置
© Laurian Ghinitoiu
上周我们提到了米兰家具展上的两个装置设计:藤本的“光之森林”和马岩松的“不可见边界”。这两组照片均是由摄影师 Laurian Ghinitoiu所拍摄——上面这张“不可见边界”的正面照似乎是后来替换过的,光照条件更弱一些,看起来也不似上次那么艳丽了,于是便也没有了“鼻孔喷血”似的漫画感。
本周 Laurian Ghinitoiu选出了他认为米兰家具展上最棒的五个装置设计。除了上面两个之外,还有接下来的三组:
© Laurian Ghinitoiu
首先是由纽约艺术家Friedman Benda带来的“50把日漫椅子”。这50把椅子用钢条实现了日漫中常见的“效果”——我们都很熟悉那种日本漫画中夸张的表现方式,比如头上一滴巨大的汗或者生气时脑门上的青筋暴起,还有跑步时腰部以下会变成螺旋形,以及各种自带音效的对话框……


(说到这个话题我脑海里自动出现了机器猫的情节——当年还不叫哆啦A梦)

而这些椅子每个都自带了一种特效,使得每一把似乎都带上了剧情。

比如这把椅子,大概正在经历地震。

© Laurian Ghinitoiu © Giovanni Desandre
“院中村”,来自德国建筑事务所Kéré Architecture。在古老的米兰宫殿的庭院中,他们用非洲传统村落形态作为模板搭建了三个类似团屋的空间,并用手工制的竹框和苇草帘搭成凉棚遮阴。Kéré的建筑师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重建一种非洲部落式的、简单自然的人类活动形式。

这个场景不免让人想象一群小孩围着火塘听老人讲古的画面。

CS 2016-04-11 FUORISALONE
在“村子”的外面,则铺满了捆扎成束的草,仿佛象征着非洲中部的草原——那里的草丛里还有狮子,而这里可能需要一点想象力。

© Laurian Ghinitoiu © Giovanni Desandre
另外每个团屋中放置的凳子也是Kéré Architecture此前的作品,用整块的香杉木数控切割而成。想想也是挺妙的,用现代科技完成精密的部件,搭建起一座非洲传统村落的形态,放在米兰中世纪皇宫的庭院里。微妙的错位感。
© Laurian Ghinitoiu
BIG与意大利灯具公司Artemide合作完成的装置“光之字母表”。想法非常简单直接(一如BIG一贯的风格),要用灯光传递直接有力的信息。这并不新鲜,毕竟我们总能在艺术馆、画廊或者酒吧里看到这种文字状的灯管——甚至美食一条街上林立闪烁的霓虹灯也无不是在用灯光“传递直接有力的信息”。但Artemide的用意更多在于展示他们新研发的模块化灯管系统。
这种积木式的模块化灯管系统组装方便,而且造型灵活,理论上说可以组成任何文字和图案,或者还会有其他一些让人脑洞大开的用途。
via Artemide
当然了,“美食街的霓虹灯”是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一个诚恳的设计所营造的空间质量纯粹而有力,并不是那种浮夸的消费欲可以企及的——即使它们有着类似的起点。
Bjarke Ingels当选《时代》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

© DAC / Jakob Galtt
关于BIG的另一件事是Bjarke Ingels 最近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00位最右影响力人物”之一。B哥的前老板库哈斯对此说:“他是第一个在专业中去掉了焦虑的建筑师……他卸下了那些负担,轻装前行。所以他有着和那些单纯要改善世界的硅谷精英们一样的调性。”
“焦虑”,“负担”,库哈斯用词一贯的暧昧。其实当所有人都在努力把事情往复杂上整、拼命把建筑学抬上圣殿的时候,并不怎么高谈阔论的B哥带着事务所用一些最简单直接而有效且有力的设计为很多人指了另一条道路。那条道路上大概还有埃隆·马斯克。要让世界变得更好其实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方法——而假装要让世界变得更好实际上心里想的是别的目的,那就会找来各种华丽辞藻掩饰自己。B哥的成功,大概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对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已经厌倦了。
美国部分大学禁止聚苯乙烯材料

根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2014年的毒理学调查项目报告,建筑学学生搭建模型时常用的聚苯乙烯材料(泡沫块和一些发泡板材)确定对人体有致癌性。因此华盛顿大学宣布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将禁止建筑学学生使用一切带有聚苯乙烯的模型材料。此前美国许多大学以及逐渐减少或禁止类似材料在建筑学教学中的使用。
那么问题来了:该用啥?
世界地球日:秩序的星球
为了庆祝世界地球日(Earth Day),Archdaily发布了一组关于我们地球的俯视图。
Image © Satellite images 2016, DigitalGlobe, Inc
美国堪萨斯的农田。圆形和正方形图案分别来自于不同灌溉系统塑造的农田形状。这种自动灌溉系统在以色列等干旱地区应用非常广泛。
Image © Satellite images 2016, DigitalGlobe, Inc
肯尼亚北部,达哈布难民营。这座全世界最大的难民营收容了来自索马里等战乱地区超过十万人。目前联合国正在讲他们迁入图左边被称为LFO的新规划难民营。新的难民营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并可容纳四十万人。
非洲,一片血红的土地。
Image © Satellite images 2016, DigitalGlobe, Inc
巴塞罗那的街区。这是19世纪在在欧洲非常流行的纯功能主义规划方法,综合日照、停车和城市交通之后,整座城市被划分为特定大小的街区体块,横平竖直。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规划法也许太理想而失去灵活度和对人性的照顾,但却构成了独特的欧洲城市空间。
Image © Satellite images 2016, DigitalGlobe, Inc
鹿特丹港口集装箱码头。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物流行业总是处处充满了最理性的管理方式。鹿特丹港口在1962到2002年间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货运码头。之后就被上海超过了。
Image © Satellite images 2016, DigitalGlobe, Inc
美国佛罗里达杰克逊维尔的公路立交系统。比当年的西直门立交还是少了几分花哨,还需要多学习一个。
以上五张照片,表达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意思:人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对秩序的渴望,即使嘴上说再多自然造化,其实心里还是愿意相信宇宙冥冥中存在某种法则。这让人感到安心。这个规律如果应用到建筑审美学上,仿佛能读通很多事情。
空间与回响
这是Wikisinger。他唱了一首歌,经历了15个不同的建筑空间,产生了15种性格不同的回响。关于声音,建筑学中关注的大多是隔音一类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同的回音混响是否能帮助营造不同的空间性格呢?请看视频:
您好,不知为何阅读体验在pc还是移动端都没有以前好,是不是留白太多了?
不应该呀,你的设备型号是啥
周同學,你好,小姓李
之前有想過想讓你幫我看看作品集的,我是1年前自學建築,其中有一個叫SAC的學校,也是在德國,他們給了我一個offer。
http://sac.staedelschule.de
不知道這學校,你有了解過嗎?(不會很野雞吧?)
能簡單說說嗎?謝謝
施泰德艺术学院下的建筑学专业。施泰德艺术学院肯定不是野鸡,但SAC看起来是完全拷贝的美国式建筑艺术学院,和Sci-Arc之类感觉很像。在CHE Ranking上没有收录,所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资质。另外我个人观点是艺术学院培养出的建筑学学生里,大约能有一个大师级和一万个废物。一万个满口艺术理论哲学,其实根本不懂建筑的废物。把建筑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当艺术生培养根本就是错的。所以艺术学院里教的建筑学也全都是错的,一文不值。
1) 你說的資質具體是指?是指學位不能被承認嗎?
2)德國的教學系統,若先進去這學校,到第二年再轉學校可能性大麼? 若轉到非德國的,如荷蘭,丹麥的學校可能性大麼?
3)我沒想最終是這學校出來,若有能力希望能再讀多一個結構的學位,MIT貌似有網校,但不知道德國本地有沒有可能適合我的學校一起讀推薦一下?(英語授課)
thx
1,是的,如果是在中国大陆,那么中国教育部会有一份所承认学历的名单。我对这个学校完全不了解,所以不确定他们的学历是不是被德国教育部承认。如果有问题的话,转其他学校也会很困难。
2,在德国国内转学还是比较方便的,申请就好了。当然前提是对方学校会给你zulassung
3,德国绝大部分的TU,Uni, FH都有英语授课,水准相差也不太大。可以全面撒网。
人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对秩序的渴望,即使嘴上说再多自然造化,其实心里还是愿意相信宇宙冥冥中存在某种法则。这让人感到安心…
这是我买了一块黄铁矿标本想到的。你可以搜一下黄铁矿,然后你就懂我的意思。
最后的歌很有趣啊
声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