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威斯汀酒店也许是因为坐落于西安市中心,大雁塔边,因此设计团队企图在外观上尊重传统,比如灰泥斜屋顶,沉重的外表,红色的开口如同被切掉的肉,淌出血来。更重要的是整个酒店是一组沿中轴线对称的建筑群,也就是说,完全借用了传统的宫殿式设计。嗯,一座新宫殿,专门给那些上流社会的新贵族们春宵一度,我看这挺好。
设计:如恩设计研究室
地点:西安
项目责任人: Lyndon Neri(郭锡恩) & Rossana Hu(胡如珊)
合伙人: Mariarosa Doardo
建筑面积: 80000 平方米
落成时间: 2012年
摄影: Pedro Pegenaute, Jeremy San Tzer Ning
室内设计主创: Briar Hickling, Candice-Lee Browne
建筑设计主创: Willow Zhang, Amy Hu, Kevin Azenger
室内设计r: Eva Wieland, Qi xiaofeng, Alena Fabila
项目经理: Joy Qiao
上面那一串名单是从国外网站上抄来的,所以我也没法知道Amy和Kevin们到底叫什么了。反正如恩设计是一家上海的设计工作室,而上海的很多企业单位内部都喜欢互相称呼一个英语名——我总很想吐槽这事,但又怕某些上海人民的感情受到上海伤害。好吧,总之,不管设计师叫什么,西安威斯汀酒店的设计依旧前所未有地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
可是怎么说呢——比起王澍那种带有思想深刻性的对传统的重构,西安威斯汀酒店这种表面上的中式元素让人感到有些肤浅——这句话我必须说在头里。
如恩——胡如珊女士和郭锡恩先生的名字各取一个字——是一家摊子铺得很大的设计工作室,而且他们曾经被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为2009年度世界十大新锐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他们设计室外,室内,家具,装置等等。而且从他们的网站上展示的作品来看,有一种强烈的简洁主义倾向。他们在接受NMiC杂志采访时曾经表示:中国的建筑师应该更具实验性,更少采用传统路线。但2012年落成的西安威斯汀酒店却并不如他们所主张的那样。
与如恩工作室之前设计的上海外滩精品水舍大不一样,西安威斯汀酒店也许是因为坐落于西安市中心,大雁塔边,因此设计团队企图在外观上尊重传统,比如灰泥斜屋顶,沉重的外表,红色的开口如同被切掉的肉,淌出血来。更重要的是整个酒店是一组沿中轴线对称的建筑群,也就是说,完全借用了传统的宫殿式设计。嗯,一座新宫殿,专门给那些上流社会的新贵族们春宵一度,我看这挺好。
但这个外表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类似走火入魔。也许是红色灯光的缘故吧。
借用一张项目初期的渲染图来说明“建筑群”与“轴对称”的意思。你看,这个是天安门,这里是乾清宫,这里是太和殿。嗯,呵呵。
另外注意各个单体斜屋顶中间的天窗——后面会说到这个。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来看平面图。这张平面图有点不太清楚,我来试着说明一下:首先在一层平面上你看不到酒店入口。从东侧进入建筑主体,首先是一段向下的台阶。然后所有编号为1的部分,全部属于西安曲江美术博物馆。是的,下面是博物馆上面是酒店。这是个有点古怪的组合,但也许甲方有这样的要求,也说不定。
穿过一段甬道之后,接着便是编号3的中央庭院。再往西,编号4是室内球场,编号8则是商场。周围还有一些较小空间是设备间(5),停车场(6),办公室(7)。
从台阶顶端看博物馆入口和主体,也就是在台阶和中央庭院中间的那一段建筑。在这个部分,木条格栅组成的外立面一直延伸到天棚。有人解释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局部遮挡阳光降低能耗——拉倒吧,只要是个镂空的外立面那帮家伙都会用这一句评语来糊弄事。我理解的原因有两个:1,木条格栅是整个建筑内部主题之一;2,就是好看,哪来那么多废话(好看不好看,见仁见智)。
这个是二层平面,也就是正儿八经的酒店层。酒店入口在北立面东侧,首先进入酒店大堂(3)。在大堂两侧,1是鸡尾酒吧/休息室,2则是一个室内花园。还记得刚才那张俯视图吗?这两个单体的中间都有一个三层高的天井,完全自然采光。接着往下走,4号是客房的大厅,围绕他的6号是客房。再往下,又是两个客房围绕天井的单体。另外编号9的是餐厅。
注意,客房的外墙极厚,而且开窗不是垂直墙面的。这就造成了我说外立面那种血肉的效果。是好是坏,见仁见智。
这个应该是进门位置的所谓室内花园——没有花,只有石子和两尊雕塑。谁告诉你花园一定要有花的?人家那是Garden。
天窗与天井。这个意象让我想到了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等等等,算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比较常见的做法。
此三张照片来自pedropegenaute.es
这个就是编号6的客房大厅。各种纯白,各种极简线条,各种自然采光,各种……当然在纯白色后面,又是原木色的内墙镶板。怎么说呢……这种仅仅用两三种材质构筑空间是我在设计中有时有意无意会采用的手法——也是我极力要避免的手法。因为老是一两种材质就搞定渲染,让我觉得自己很懒。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上面这个白色-整体的内部空间与之前天井黑色-条状格栅的内部空间距离不到10米。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那种激烈的冲撞感。说不上特别享受,但绝对是一种艺术的震撼。
再上层,格局也是一样了,不再罗嗦。
从这张剖面图可以看到中间的客房大厅和两翼的天井。所有客房一开门就能看到自然光,这是个在酒店设计中可以借鉴的思路。
从这张剖面图我们就能看出三大殿的格局了。不得不说餐厅(9)的空间真是好大……
另外5号中庭不仅是博物馆的后院,同时也是去8号球场的通路。这个也可以从紫禁城中找到原型。
好的,现在槽点来了。我之前说了,木条是内部空间的主题。于是在游泳池周围,不知道是室内还是什么部门的主意,围着柱子钉了一圈木条。那么如果客人要下水,则必须钻过去,或者滚下去。稍不留神还会撞头。
我知道,在游泳池周围围了一圈柱子是很难看,但是再加钉一圈木条,这种把“不易于使用”变得更不易于使用的设计思路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而且我想问的是:这么小的游泳池,有啥意义?
最后还有一些内景照片,我就不多做解说了,自己看
以上都是毛坯房刚粗装完毕。还是我说的,两三种材质,简洁主义。青砖地面很好,加十分。黑色吊顶配条状灯光,酷似35元洗剪吹办会员卡只要18块哦发廊效果,减20分。
内景实拍。理论上说,所有灯具和家具应该都出自“如恩制作”的设计。
最后,我还是先说说我从这个项目里得到的启发:给酒店客房以足够的采光,同时不让外部的喧闹打扰休息,那么一组客房围绕一个采光井布置,组成一个单体,然后用一组单体构成酒店主体,这是一个好办法。另外简单材质的碰撞,等等,都是不错的设计。但接下来我要开始吐槽了。
我知道我只是个泛泛之辈,但是从我的视角来看,西安威斯汀酒店的设计在很多方面都流露出生搬硬套的模仿。当然我也知道这和西安的建筑语境有关——那种被钟鼓楼和城墙大雁塔完全主导的建筑语境,造就了典型的西安风格——厚重外表,小面积开窗,斜顶,轴对称等等。但一定只能这样做吗?我在上一篇里翻译了德国评论家对王澍的看法。我赞同的观点是:王澍本人深刻的思想,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关注,让他能采用一种重构的手法,通过建筑唤起人们那种发自传统文化背景的共鸣。总结成一句话:思想性。那么在西安威斯汀酒店的设计里,我没看到任何思想性。我所看到的,只有各种外形上的模仿,而内里,则是一种翘兰花指喝咖啡的波士,一种不土不洋的海派市侩味。
其实我还有更狠的吐槽:
一种打着中国文化旗号讨好洋人的四不像,一种没理解传统文化硬要整传统文化的走火入魔感。敲开兵马俑的泥壳儿,里面赫然钻出一个周立波。
那与其周围的假古董比起来呢?
赞同 可能设计人想说这是古代的夜店 夜店走一组 哈哈
夜晚那血红的光….真是恐怖片的取景好去处。
B2层是地下层,你说的2层才是地面层······BALLROOM with PRE-FUNCTION是拥有宽敞门厅的无柱式豪华大宴会厅。在面向大雁塔,坐落在博物馆之上这样一个敏感的位置,继承传统,延续城市建筑风貌是必须考虑的,不然就会像国家大剧院一样备受评论。这是我分析完这个案例再看你的文章后的一点感想·······学建筑就是要有主见,也希望大家认真研究过再发表评论,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再看你的文章,题目提到周立波,文中和周立波毫无联系,结尾忽然又在兵马俑中揪出个周立波,我不知道周立波究竟犯了啥错·······
首先必须强调一点:这个设计的场地和要求都非常复杂,尤其是对城市语境的呼应,对设计者的认知和思考有很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这个设计才让人不满意:对历史文化的肤浅认识和对古建筑似是而非、画皮不画骨的粗浅模仿,还有对灯光、色彩的不审慎,设计语言的苍白,都在反复证明这个设计是一个充满商业欲望的设计。周立波似乎是没错,但世间的谬误许多都来自这种思想与欲望的错位。从这个角度说,这种对语境缺少思考的假意迎合,并不比安德鲁和库哈斯式的傲慢高尚到哪里去。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阅历尚浅,看待问题很不深入。如果换做现在,我对这种设计基本上是半句评论都懒得发。
这个建筑在灯光色彩、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上是存在不足,不过你在评论时连人家的楼层和功能都没搞清就断言评论感觉还是缺严谨哈。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设计不成功也不能就这样把人家批评得一无是处,他们也是在慢慢的学习,没有人能一着手就能把握好形式、功能、文化之间的权衡。
中国现在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充满商业气息的,这和中国三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经济高速发展有关,反映的是人们心中对现代生活的急切向往,建筑表现是人们心理表现的一个方面。纵观建筑历史,人们总是在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之间徘徊,当一个方面被过分强调时就会出现另一个方面的转换倾向。现在中国建筑正从功能性像文化性转换,这也是中国人整体素质提高,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的一个反映。
现在中国建筑界正在更新阶段,需要你这样的有思想的建筑人才,只不过改革是一个过程,更需要承上启下。对于西安威斯汀这样的建筑,希望你能够客观的研究分析,不要误导其他初级建筑学子,毕竟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子有主见敢发言的不多。
Ps.其实本人挺喜欢你这样的敢于评论敢于发言的文章,所以还是支持态度哈!以上只不过是本人一点拙见,本人也不过一个建筑初级学者,还望指正!我会继续关注你的
谢谢你。不过这里还是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来钱快的商业标在很多精英建筑师那里不怎么受待见,就是因为从建筑学的专业程度上讲,这种大体量浅深度的商业设计其实应该算是下游产品,缺少必要的学术价值,简单说,就是可谈的东西不多。过去我没意识到这一点,但以后我也不会再关注那些商业设计了。
另一方面,我对如恩设计的一系列作品都持批判态度,因为他们对文化一知半解,却带着一身资本味道附庸风雅。但我并没有将他们批判得一无是处,至少在设计上我还是肯定了一些方面的。
最后,如果看错了平面图,那是我太不谨慎了。应该道歉。
很有见解,学习了~也终于了解这个建筑的内部
本来很喜欢这个建筑,看完你的分析后突然发现这个设计的好没水平。。。。。
我当时写这篇的时候很恐惧,因为总觉得遇到了一个我无法理解的宏大设计。结果细细分析下来,发现居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我很多次都路过了这个建筑,感觉最开始的时候是在视觉上吸引我’每次过去之后都想知道这是个干嘛的东西’那天在门口看见了他的门牌畏斯厅酒店才知道是酒店。。还有一点就是你说的那个外立面你说是血肉的什么墙’我那天看了一下发现它大部分开窗都是朝着大雁塔广场方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ta才设计成这种立面
嗯,这个原因是有可能的。但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有效”的设计,我觉得比较可疑。
第一张图片太尼玛恶心了,跟夜店似的,这就是跟周边环境的协调吗?我能深深感觉到他们所谓的尊重环境就尼玛是个噱头。内不装修真不怎么样,一点深度都没有,就是缺少很多细节,装吧!
发的图很多都是没有装修完的······建筑只有喜欢跟不喜欢,你不喜欢并不代表就是不好的,建筑评论也是一门学问,还是不要人云亦云,随随便便的好
在西安晚上路过,原来是它啊
。。。。要是不提“传统风格”。。。挺不错的,各种直线,各种对称,省却多少烦恼啊
上次@莘庄张卓 也是这么说的。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新概念“结构师友好型建筑”。哈哈